我们上一期揭开了“可选择性”的面纱——那个让亏损有底线、收益无上限的魔法武器。但当交易者试图抓住它时,总会陷入两难境地:向左是固若金汤却寸步难行的安全区,向右是诱人却暗藏深渊的冒险区。于是绝大多数人退守中间地带:配置中等风险基金,选择不温不火的交易策略,过着无惊喜也无绝对保障的生活。这看似理性的平衡,实则是脆弱性的滋生地。
被诅咒的中庸之路
想象一位资深交易员老王的故事。他把半生积蓄投入所谓的“平衡型组合”——30%蓝筹股、40%债券基金、30%量化产品。2020年3月疫情黑天鹅袭来时,他惊恐地发现:蓝筹股腰斩吞噬利润,债券基金因流动性危机下跌15%,连中性策略也出现罕见回撤。一夜之间资产缩水40%,而所谓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 模糊的中间地带正是如此危险:你以为自己在管理风险,实则是把命运交给了未知的魔鬼。
塔勒布对此的批判一针见血:“那些推荐中等风险基金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其中藏了多少炸药。”当你面对层层包装的金融产品,如同在迷雾中拆解俄罗斯套娃,你永远猜不透最里层是否装着次贷危机式的引信。更残酷的是,这种配置既无法抵御通胀侵蚀,又难以捕捉趋势红利,最终沦为一个慢性失血的过程。
杠铃策略:交易世界的生存艺术
真正的艺术往往存在于事物极端的两极,而非中间。杠铃策略的精髓恰似古代帝王权术:汉宣帝任用稳健的魏相处理朝政,同时放手让狂放的赵充国远征西域。交易者的资金分配亦需如此决绝:
用90%资金构筑的钢铁长城 ,这笔钱必须沉睡在最安全的堡垒里面——比如国债、存款、保险、实物黄金,它们如同船舶的压舱石,保证你即使遭遇2008年级别的金融海啸,仍能安然入睡。华尔街传奇保罗·都铎·琼斯对此有句名言:“真正的风险不是亏钱,而是丧失重来的资格。”这90%就是你在市场废墟中重生的底牌。
用剩余10%的资金作为点燃火箭的引擎、追逐奇迹的燃料 。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曾分享他的做法:每月拿出盈利的十分之一,买入深度虚值期权。2017年比特币冲破20000美元时,他的期权合约暴涨470倍,而这不过消耗了他每月盈利金额的10%。
交易生涯的双面人生
杠铃策略同样适用于职业塑造。香港某私募基金经理的轨迹堪称教科书:白天他运营年化8%的股指套利策略,该策略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稳定输出现金流;夜晚则化身加密极客,疯狂的开发高风险的虚拟币交易策略。当2021年以太坊突破4000美元时,他的“副业”收益超过主业二十倍。
这种双轨模式打破传统认知:枯燥的日常工作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活着,为真正的星空征途提供脱离地心引力的动力。而交易者珍视的自由——不被短期盈亏胁迫、坚守策略逻辑的纯粹性,皆源于这种枯燥无聊工作的托底。就像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西蒙斯,若非早期大学教授职位的保障,大奖章基金的革命性突破或将永远停留在草稿纸上。
数学深处的终极浪漫
为何极端配置反而更安全?秘密藏在那根不起眼的杠杆中。物理学启示我们:一根均匀的木梁承受压力时,中间区域会发生最严重的弯曲变形。风险亦如此——中庸配置持续暴露在非线性崩塌的阴影下:2015年A股的连环爆仓,正因“中等风险”的融资盘率先断裂引发踩踏。
而当90%资金深埋在防核地堡,10%轻骑散兵游猎四海时,组合反而获得诡异稳定性:2008年雷曼破产当日,坚持杠铃策略的英国养老基金LPP,其国债仓位缓冲了股票端47%的暴跌,而危机后配置的波动率衍生品在三个月内创造了26倍奇迹收益。
这种结构的数学之美正在显现:它天然具备反脆弱性。当全球交易员在美联储决议的暴风雨中颤抖时,你已在安全端支起帐篷,同时在风险端撒下捕获机遇的大网。
下期我们将看到真正的魔法:那些被扔进黑天鹅池塘的石子,如何掀起改变财富命运的巨浪……
https://mp.weixin.qq.com/s/GVhVwK9M_xw_1qRxOFqc-w
反脆弱与趋势跟踪(五):杠铃策略——在刀刃与铠甲之间起舞
反脆弱与趋势跟踪(五):杠铃策略——在刀刃与铠甲之间起舞
交易理念,量化技术分享。
更多内容可关注“易者晴空”微信公众号或抖音。
更多内容可关注“易者晴空”微信公众号或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