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账户又爆了,余额只剩 2.65 元

发表于 : 2025年 6月 12日 16:25
晴空量投
https://mp.weixin.qq.com/s/WUYRsEAEbtOJvv19dLT7EQ

“账户又爆了,余额只剩 2.65 元。”

这是粉丝的投稿,一个真实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林远瘫倒在出租屋霉点斑斑的单人沙发里,屏幕上一根触目惊心的红色 K 线像一把手术刀,锋利而冷漠地划开他最后的体面。这是他第七次爆仓,也是耗尽父母二十年血汗、只剩一口气的瞬间。屋里只剩壁灯昏黄,桶装泡面的味道和梅雨季的潮气交织,连空气都显得稠粘。

他单手撑着额角,坐在5楼的窗前,忽然看见桌沿下母亲寄来的包裹——这是母亲亲手做的家乡美食。想到父亲凌晨五点在工地的身影、母亲摆摊冻皴的指节,他胸口猛地抽痛;可真要跳下去,他又不甘心。

林远的老家在豫北旱塬,贫瘠的黄土地一望无际。他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咬着牙读完大学,毕业后进了外企客服部——底薪六千八,日子虽清苦却踏实。直到一次午休,他误点进一场直播:

“交易,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后出口!杠杆能把时间压缩十倍!”

那句“普通人”击中了他的软肋。

起初,他用三个月的工资小试牛刀,幸运地做对方向,一周赚回了半年的薪水。

那夜,霓虹从窗外洒进昏暗的出租屋,他举着啤酒杯,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着说:“发财,不过如此!”

接下来,他开始加杠杆、满仓干;亏了,再入金。市场给他的回复只有两个字——爆仓。

每一次爆仓等于一次“清零”:清零账户余额、清零信心,也清零父母省吃俭用给他的买房钱。直到第五次爆仓之后,他搬进城北最便宜的隔断;第六次之后,他连吃泡面都要数着袋数;第七次,他坐在屏幕前,眼睁睁看着账户归零,被强平后只剩 下2.65 元。

他在交易论坛发帖:“我这辈子是不是完了?”

大半评论都是冷嘲热讽,甚至有一个灰色头像私信他:“爆仓不是技术问题,是你不配生存!”

对方名叫江野,和林远正好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第一次见面是在城西一家无人问津的茶馆。那天窗外雨丝连成水帘,江野推给林远一本厚厚的交易日志,告诉他:“做交易,你要先学会活下来。”

回到家,林远翻开那本厚厚的笔记,只见第一页写道:
1. 子弹别一次性打光
• 单次开仓 ≤ 20 %,账户资金使用率不要超过80%;
• 亏损达到2% —— 5 % 立即砍仓,绝不补保证金。

2. 顺势为王
• 只做符合系统定义的趋势;
• 看不懂的行情宁可空仓,一个字:等。

3. 控制情绪
• 盈利时像呼吸;
• 止损时像机器;
• 允许犯错,但绝不允许犹豫。

“记住,交易不是赌博,是纪律。”
“只要你照做,先学会不死,盈利只是副产品。”

接下来的一年,林远过得像个苦行僧。
清晨六点起床看 K 线、复盘;
白天正常上班;
他常常整晚盯盘却一单未下,隔壁情侣吵架、快递小哥敲门,他都听不见。
他坐在电脑屏幕前像一块石头。
账户终于没再爆仓,但也没大赚,曲线在零轴上下像心电图般微颤。

第二年,他学会了把止损当作交易的必要成本。
单笔止损严格锁死 2 %,
浮盈每回撤 1 % 就减仓,
资金曲线仍偶有下坠,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深渊。
同事打王者荣耀,他打坐冥想;
周末朋友蹦迪,他窝在家里复盘十年行情。
他像一株根扎在石缝里的草,一点点积攒着力量。

第三年,机会终于来敲门。
那年盛夏,棉花主力合约放量突破历史性高点。
符合:趋势、量能、波动率窗口全部共振。
林远轻仓首开,两天后用浮盈加一次仓,再两天再加。止损跟随加仓一路上移,亏损永远锁在 2 %的水平。
接下来的日子,行情开始火箭般单边上扬,他的账户在三周内翻了10倍。
他却没笑,只是关掉行情软件,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我亏掉的钱赚回来了。”

电话那头,母亲沉默良久,只说:“别熬夜了,多吃蔬菜,身体要紧。”林远嗯了一声,眼眶红到发胀。

如今,林远早就换了套采光极好的单身公寓。房间里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最显眼的是办公桌上贴着的那张泛黄便签——三条铁律。每天清晨,他泡一杯廉价的速溶咖啡,拉开窗帘,让第一束阳光照在墙上贴着的那段暴力上涨的资金曲线上。

他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交易。
面对评论区:“哥,怎么才能像你那样大赚?”
他只淡淡地回复:

“想玩期货?先想好在地狱里跪三年,还不一定能站起来。”
“赚钱靠纪律,不靠赌命。别学我,我只是没死。”

他回复完,看着书桌上那张便签,小小的一张便签很轻,却像从地狱走回人间的见证。

窗外,夏日云层被风吹得疏朗,城市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目的亮光。行情软件里,一根红色 K 线正缓缓攀升。林远没有追进去——他合上电脑,拎起水壶去浇窗边那盆快枯死的多肉。

他终于深刻理解,真正的交易者,靠的不是激情,也不是运气,
而是认准“活下去”这件事,然后,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一波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