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个新帖吧。

darkreturn
帖子: 40
注册时间: 2024年 1月 11日 17:48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1

帖子 darkreturn » 2025年 10月 17日 17:07

chunk999 写了:
2025年 10月 17日 08:09
今天 上班路上 换了一条 路 。 从某whlg大学穿行 。 本来上层 设计得很好 。 门卡 打开 不在 刷卡人脸验证 ,直接通行。 提升通行效率 。

结果 进去之后 穿行的 另一个 门口 ,门卡 没打开 。 请 保安 开门 ,保安乐呵呵的说 ,不刷 打不开 。那要绕回去 。还不 迟到了 。

现在 经济 问题 , 很多 场合 就是 这样 。没有 确定性 。特朗普 乱来 。

门都不开 ,我绕着走 没问题 。 成本 我会计算 。

门打开,效率提高 。也挺好 。

门开了,大家进去了 ,然后 又关了。 这就可怕了 。

大家 只能 躲着 特朗普 了 。
大学应该对外开放道路,因为它们多位于市区,且面积很大,如果不对外开放道路,会影响交通,让很多人要绕大圈通过。
不开放是懒政,没有履行应尽责任。
上次由 darkreturn 在 2025年 10月 17日 17:24,总共编辑 1 次。
年轻人宁可把劳动力倒掉,也不愿便宜卖给资本家

头像
tmtmaya
帖子: 6058
注册时间: 2018年 1月 15日 19:00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2

帖子 tmtmaya » 2025年 10月 17日 17:22

川大可以进随便啊,刷身份证就行。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chunk999
帖子: 2333
注册时间: 2018年 3月 04日 14:24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3

帖子 chunk999 » 2025年 10月 18日 17:29

涨知识:

亚美代表中国本土收音机产业起步

祖籍福建的上海滩苏家实在是非同凡响、“富延三代”。

第一代苏升是上海商界领袖。1903年,第二代的苏本炎和几个兄弟在上海创立了民立中学,1905年再创立民立幼童学校。尽管苏本炎英年去世家道中落,第三代的子女依然非常优秀,长女苏祖斐在1937年创办了难民儿童医院,后又改组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儿童医院。

排行第四的苏祖国1922年高中毕业后工作,业余在美国万国函授学校学习无线电专科(1925年毕业),他与二哥苏祖圭(1900~1963,同济大学机械系)、三哥苏祖修、六弟苏祖尧都对无线电技术有着强烈的爱好。他们在家中设立实验室,旋即装成一架矿石机,第一次听到法国驻军电台的电报讯号,全家人兴奋无比,接着就从一管机开始向多管机发展。兄弟们组装无线电接收器(即收音机)委托电器行销售。 当时广播刚刚在上海流行,苏氏兄弟自己组装的收音机比国外产品便宜很多,甚至供不应求。在装制收音机时,发现从国外购买的很多无线电零配件,制作起来并不困难,价钱却很贵。如一只矿石架卖一元(银元)多,刻度盘每只4元,纸质电容器1元,而一台矿石机在市场上要卖七十多元(银元),获利极高。于是,实验室很快发展成为无线电厂。

1924年3月(一说10月),苏家姐弟共同入股组建成立了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苏祖圭任总经理,苏祖国任副经理兼工程师。“亚美”英译文字“AMATEURS HOME”,即中文“无线电业余之家”,提出“凡业余家所需之物亚美皆备之”。最初设于上海江西路(今江西中路)323号,一楼是门市部,二楼为无线电元件生产工场间。国内的第一批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就是亚美生产,由于自产器材价格比进口货低廉,招徕众多无线电爱好者争相购买,生意兴隆。这剧情很熟悉,亚美是在服务众多老百姓“攒机”的过程之中成长起来的,这和90年代电脑“攒机”类似。
https://pic2.zhimg.com/v2-f79e00b480bde ... _1440w.jpg
图片
--------------
招徕众多无线电爱好者争相购买,生意兴隆。这剧情很熟悉,亚美是在服务众多老百姓“攒机”的过程之中成长起来的,这和90年代电脑“攒机”类似。
正宗古法纯手工CPU、GPU

chunk999
帖子: 2333
注册时间: 2018年 3月 04日 14:24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4

帖子 chunk999 » 2025年 10月 19日 10:44

中国电信的发展概况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敷设水线(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1881年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英租界内创立华洋德律风公司装设电话。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的同时,在青岛设立邮电局,经营邮政、电报、市内电话业务。1900年,丹麦人C.O.P.濮尔生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际,在天津装设电话,通达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电话线延伸到北京。从1905年起中国政府陆续收回了京津、津沽电话,淞沪岸线、上海至烟台、大沽和烟台至威海卫(今威海市)的水线,上海、青岛、济南、哈尔滨的无线电台,以及大东、大北、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在上海设立的电报收发处等。

在外国侵占中国电信权的同时,中国也自办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等业务。自办电报:
1877年清政府在台湾台南至旗后(今高雄)兴建了军用电报线。
1879年又在天津与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间架通了军用电报线。
1881年建成沿大运河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全长3075华里,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并在沿途设立 7个电报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开始办理公众电报业务。这是中国经营公众电信业务的开端。
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资,把电信建设和经营改为官督商办。到1902年,陆续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广州、南京至武汉、武汉至重庆等电报线。同时,在20几个省区也建设了省内电报线,连通了绝大多数州府以上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开办了公众电报业务。到1935年全国建成电报线17.3万多公里。
中国自开办电报业务以来,装用的都是莫尔斯人工电报机。1901年后开始使用韦斯登自动收发报机。40年代初,在少数城市开始装设电传打字电报机、载波电报机和相片传真机。

自办电话:
1899年清政府规定由电报局兼办电话业务,先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装设了市内电话,全部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
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为自动电话交换机。
1935年全国已装市内电话共 8.5万门,其中有官办,也有商办的。
1905~1934年陆续建成近距离长途电话线路 2.7万多公里。
1935年开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间建设铜线线路3000多公里,装用话音增音机和单路载波电话机,开通远距离长途电话。
1937年后扩大到其他各省并使用三路载波电话机。

自办无线电通信:中国的无线电台建设是从军事通信开始的。
1899年两广总督在广州总督公署、马口、前山等要塞及较大军舰上架设无线电台。
北洋舰队于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营和 4艘军舰上分别装设无线电台。
1907年为解决崇淞之间的直达通信,在江苏省吴淞、崇明装设无线电台。
1912年起,陆续在北京、张家口、武昌、福州、广州、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奉天(沈阳)等城市建设了无线电台。
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后,设厂制造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并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短波电台。
1929年起在上海枫林桥、真茹、刘行建设国际收发信台,装置大功率发报机。
1930年起,该台陆续与旧金山、柏林、巴黎、日内瓦、西贡、伦敦、莫斯科、东京等地建立了无线电直达电报电路。这时,中国的国际电报通信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192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无线电台。为便于中共中央在上海与南方局、长江局、北方局等党组织联系,
1930年陆续组建九龙、天津、赣东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无线电台,同年开始建立红军无线电大队。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形成一个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无线电通信网。
正宗古法纯手工CPU、GPU

chunk999
帖子: 2333
注册时间: 2018年 3月 04日 14:24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5

帖子 chunk999 » 2025年 10月 19日 10:47

船舶工业节点事件
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 “恬吉号”(后改名为 “惠吉号”),这是中国自造的第一艘大型机器轮船,也是中国自造的第一艘可以航行于大洋的轮船。但 “恬吉号” 是木壳的明轮兵船,排水量仅为六百吨。

1869 年6月10日,福州船政局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轮船 “万年青号” 完工下水。该船是木壳蒸气轮船,排水量1370吨,航速10节。

1875年,天津机器制造局自主设计建造了中国首艘机械化挖泥船“直隶号挖泥船”。该船以蒸汽为动力,配备机械臂式挖泥装置,日作业效率远超人工疏浚,是中国近代水利工程机械化的开端,为海河航运和天津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87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自主设计并制造中国首艘国产小火轮。

1880年,天津机器制造局参考西方潜水艇设计,成功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水艇。该艇可搭载水雷执行布雷任务,标志着中国海军开始涉足水下作战领域。

1880年,天津机器局研制出首套舟桥系统。由130余艘特制桥船组成,每艘船可相互连接,形成临时浮桥。可快速架设跨越江河的通道,适用于军事运输和工程建设,显著提升了军队机动性。在中法战争等战役中,舟桥系统被用于快速部署兵力,体现了军事工程的实用性。

1889年5月15日,福建船政局第29艏舰船、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 “龙威”竣工,满载排水2640吨。动力装置由福州船政所造,四锅炉,两台三级往复式蒸汽机,2400 匹马力,双轴推进,巡航速度 10.5 节。船只为双重船壳,装有 5 至 9 吋的水线装甲,甲板装甲 2 吋,司令台、炮塔等 5 吋。主炮为一门克虏伯生产之 260mm 后膛炮,副炮为 150mm 克虏伯火炮 2 门、47mm 速射炮 2 门、多管机关炮 5 门,同时配备鱼雷发射管。

1893年,民族资本的发昌机器厂首造出口船 “汉阳” 号至朝鲜,开启船舶外销之门。

1911年4月,“海圻号”巡洋舰开启环球之旅。清政府为庆贺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并参加国际阅舰式,派遣程璧光(原广丙舰管带)率领 “海圻” 舰从上海出发,开启环球旅行。“海圻号”是清末海军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巡洋舰之一,排水量 4300 吨,装备 34 门舰炮。6月,“海圻号”从长江口进入东海,经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最终抵达英国朴茨茅斯港。航行期间,“海圻” 舰官兵在新加坡集体剪辫,成为清朝第一支全部剪发的部队,具有象征意义。

1911年9月,“海圻号”完成英国使命后,横渡大西洋访问美国纽约,后顺访古巴。1911年南美发生排华事件,“海圻号”奉慈禧之令开往墨西哥、巴西护侨。后碍于美国调停,先驶往巴西护侨。当“海圻号”靠近巴西时,巴西、墨西哥政府立马软化态度,巴西总统当中国舰长面保障善待华侨华工,保护利益。墨西哥总统向清政府致歉,并赔偿华人损失3亿美元。这是中国海军首次护侨行动。

1912年2月,“海圻号”完成环球航行和护侨任务,返回国内。途中幸亥革命爆发,大清亡了。“海圻” 舰最终易帜加入民国海军,但其环球航行的壮举仍被视为清朝海军史上的巅峰之作。

1918年 4月9日,“海容号”从上海启航开往海参崴护侨撤侨。同时北洋政府派遣4000陆军在绥芬河与海参崴边境。“海容号”水兵与步兵上街巡逻,维护海参崴治安,多次派兵保护被围困华工。“海容号”海参崴护侨近两年,期间经历了捷克军团叛乱等动荡。1919 年10月,海容号短暂回国维修后,再次赴俄接替姊妹舰 “海筹号”。1920 年11月,随着局势稳定,海容号结束任务返回中国。整个撤侨行动持续至1921年,累计撤离数万华侨。

1920年6月3日,江南造船厂为美国定制的4艏万吨货轮的第一艘 “官府” 号下水,美国驻华公使夫妇专程出席下水典礼。第二艘 “天朝” 号也于 6 月下水,另两艘分别于 1921年3月、5月下水。1921 年2月、5月和12月,4 艘货轮顺利赴美交船。
正宗古法纯手工CPU、GPU

chunk999
帖子: 2333
注册时间: 2018年 3月 04日 14:24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6

帖子 chunk999 » 2025年 10月 19日 10:48

晚清船舶工业概述
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坚船利炮像悬在晚清头上利剑剑,迫使清廷做出改变。以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为原则,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但保持封建制度和文化传统。

1861年,曾国藩主导建设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主导建设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厂。

1866年,左宗棠主导建设福州船政局是远东最大造船厂。

1、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创办)
1862年11月,李鸿章在江苏巡抚任上,为解决淮军武器短缺问题,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的一所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采用西洋技术的兵工厂,被《捷报》称为中国 “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初创时规模极小,仅雇佣 50 名工人,设备简陋,主要依靠手工工具和黏土熔化炉生产。后逐步引进蒸汽锅炉、机床等设备,并招募法国工匠指导生产,开始仿制开花炮弹、自来火(弹药引信)等初级军火。
上海洋炮局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技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起步。其发展模式(如中外合作、技术引进)为后来的江南制造总局等企业提供了经验。
1863年,随着淮军攻占苏州,上海洋炮局迁至苏州原太平天国纳王府旧址,更名为苏州洋炮局。
在此期间,工厂规模扩大,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设备,成为中国首家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工业企业。
1864 年,李鸿章收购了阿思本舰队遗留的机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化铁炉等),进一步提升了机械化水平。苏州洋炮局的枪弹和炮弹产量达到每周1500–2000发,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军火供应基地。
1865年,李鸿章升任两江总督,将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制造局。
该厂成为中国近代四大兵工企业之一,主要生产枪炮、弹药,并逐渐发展为综合性军事工业基地。
1865年,李鸿章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上海美商旗记铁厂,该厂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外资机械厂,具备修造轮船和枪炮的能力。奠定了江南制造总局的基础。
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工厂选址上海虹口,后因外国势力干扰迁至城南高昌庙,大规模扩建。
1867年,江南制造局造出中国第一台车床;
1868年,建成第一艘蒸汽动力军舰 “惠吉” 号;
1876年,建成铁甲舰 “金瓯” 号,完成木质船向铁壳船的转型。
1880年,船厂扩建船坞,能够修理和建造更大吨位的军舰。
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炼钢厂,完善了军事工业产业链。
1893年,民族资本发昌机器厂首造出口船 “汉阳” 号至朝鲜,开启船舶外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更名为江南造船所,开启现代船舶工业新篇章。
1916年,扩建船坞后,具备修造万吨以上船只的能力。
1905–1926 年,该所新造船舰 505 艘,总吨位 16.5 万吨,其中出口的外贸船舰占比 63%。
一战期间,江南造船所代美国建造 4 艘万吨运输舰,标志着其技术实力已达国际水平。
2、福州船政局(1866年创办)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立福州船政局,旨在通过 “师夷长技” 抵御列强侵略,是洋务派 “自强” 政策的重要实践。是晚清规模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被誉为 “远东第一造船厂”。
技术突破:
1869 年造出首艘千吨级蒸汽舰 “万年清” 号;
1875 年自主设计建造 “艺新” 号炮舰,标志技术自主化开端;
1874 年,中法五年合同结束,法国造船设计师和技工离开中国,从国外进口的关键造船物料供应不上,而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续造计划要求,必须以每年新造两艘军舰的速度保持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船政学堂毕业生主动请缨设计建造新军舰。由船政前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汪乔年等负责设计
1889 年建成中国首艘钢甲舰 “平远” 号,代表当时最高水平。
教育支撑:附设船政学堂(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驾驶),培养出严复、邓世昌、詹天佑等杰出人才。

节点事件
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向清廷上疏,提出设立福建船政局的设想,并详细阐述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清廷批准后,他立即着手选址(福州马尾)、筹款(通过胡雪岩协助)、引进技术(聘请法国工程师日意格等)。

1866年,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陕甘总督,负责平定西北战乱(包括捻军和回民起义),并筹备收复新疆。为确保船政不被保守派废止,将其独立于地方行政,成立船政衙门,并力荐沈葆桢接任船政大臣。

1866年12月,清廷批准左宗棠所奏章程,并于1867年正式任命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

1869 年造出首艘千吨级蒸汽舰 “万年清” 号。

1871年,造出中国首台实用蒸汽机。

1874年,中法五年合同结束,法国造船设计师和技工离开福建船政局。从国外进口的关键造船物料供应不上,而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续造计划要求,必须以每年新造两艘军舰的速度保持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船政学堂毕业生主动请缨设计建造新军舰。

1874年,日本侵台,沈葆桢以钦差大臣身份率船政水师赴台,通过外交与军事手段迫使日军撤退。

1875年6月4日,“艺新” 号铺设龙骨,宣告开工。船政学堂毕业生自主设计 “艺新” 号炮舰,标志技术自主化开端。

1883年,法国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确立对越南的 “保护权”,直接挑战清朝的宗主权。

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简明条约》,约定清军从越南北部撤军,法国承诺不侵犯中国边境。但条约未明确撤军时间,导致后续执行争议。

1884年6月,法军以清军未及时撤军为由,进攻谅山附近的北黎(观音桥)清军驻地,清军被迫还击,法军伤亡惨重。此事件激化了双方矛盾,法国以此为借口扩大战争。

1884年7月,中旬,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舰队以 “游历” 为名,强行驶入福州马尾军港,威胁福建水师。

1884年8月21日,中法谈判破裂。

1884年8月23日,下午1点,法舰向福建水师发炮进攻,马尾海战爆发,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海战同时,法军轰毁了福州造船厂和两岸炮台与无数民房。福州船政局内的厂房、船坞、机器设备等遭到法军炮火的猛烈轰击,许多设施被直接炸毁或严重损坏,导致船厂的生产能力急剧下降,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战前水平,中国近代化的造船事业遭受重创。

1884年,福建船政大臣裴荫森提出自主建造铁甲舰以增强海防,获清廷批准。福州船政局参考法国 “黄泉级”(Acheron)近海防御铁甲舰设计,结合本土技术,由留法学生魏瀚、陈兆翱等监造。

1885年3月23日,法军司令尼格里率 2000 余人分三路进攻镇南关关前隘。冯子材亲率 “萃军”(其旧部)居中坚守,利用长墙与法军近战肉搏,击退多次冲锋。

1885年3月24日,法军集中炮火轰击长墙,冯子材身先士卒,手持大刀跃出墙外,率部与法军展开白刃战。清军援军(王孝祺、王德榜部)从侧翼包抄法军,当地壮族、瑶族民众自发参战,法军腹背受敌,全线溃败。清军乘胜收复谅山、文渊等地,法军伤亡近千人(包括尼格里重伤),史称 “镇南关大捷”。

1885年6月,清军在陆地战场(如镇南关大捷)取得胜利,但因海战失利,朝廷被迫求和,最终签订《中法新约》:1)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2)开放广西、云南通商口岸;3)允许法国修筑滇越铁路。

1886年12月,“龙威舰”开工,1888年1月下水,命名 “龙威”,后改名“平远”。

1889年5月,中国首艘钢甲舰 “平远” 号竣工。动力装置由福州船政所造,四锅炉,两台三级往复式蒸汽机,2400 匹马力,双轴推进,巡航速度 10.5 节。船只为双重船壳,装有 5 至 9 吋的水线装甲,甲板装甲 2 吋,司令台、炮塔等 5 吋。主炮为一门克虏伯生产之 260mm 后膛炮,副炮为 150mm 克虏伯火炮 2 门、47mm 速射炮 2 门、多管机关炮 5 门,同时配备鱼雷发射管。

1894年9月,“平远”舰与 “广丙” 舰协同攻击日本旗舰 “松岛” 号,260 毫米主炮命中其鱼雷发射室及主炮液压系统,导致 “松岛” 丧失战斗力。自身中弹多处,前主炮起火,仍坚持战斗至退出战场。

1895年,威海卫战役“平远舰”被俘后编入日本海军,更名 “平远”(日文发音 Hei Yen),1904 年日俄战争中触雷沉没。
正宗古法纯手工CPU、GPU

chunk999
帖子: 2333
注册时间: 2018年 3月 04日 14:24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7

帖子 chunk999 » 2025年 10月 19日 10:51

艰难维持与局部突破
体制变革与技术延续
福州船政局更名为海军马尾造船所,江南制造总局改为江南造船所,逐步商业化。
1920 年江南造船所为美国建造 4 艘万吨级运输舰(如 “官府” 号),技术达国际水准,标志中国造船业进入国际市场。
军事与民用发展
军事领域:民国海军舰艇多依赖外购或改装,本土制造以小型炮艇为主。抗日战争期间,船厂遭日军破坏,部分设备内迁。
民用领域:民国时期,民间船厂逐步发展。台州涌现出海门曹恒梁轮船工厂、海门顺利机器造船厂等较大规模的船厂。无锡的造船业在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造船工场和专业户增至 270 多家,分布于运河沿岸多地。除传统木船外,还能制造戽水船并装配、修理机动轮船,体现了地方造船业的多元化
1941–1943 年,台州两个民营船厂修造小轮船 8 艘;1942–1944 年,台州本地和温州船商在海门港造航海帆船 100 余艘,反映了地方造船业的活跃。
1927年,上海大中华造船厂建造 “大达” 号客轮、破冰船 “天行” 号、川江轮 “民铎” 号等内河船只推动长江航运发展。
2.技术革新与局限
引入电焊分段造船等新工艺,但整体仍落后于西方。
出口船舶集中于散货船、集装箱船,高技术船舶(如油轮)依赖进口设备。
战乱与资金短缺导致生产断断续续,至 1949 年全国造船能力不足 10 万吨。
正宗古法纯手工CPU、GPU

chunk999
帖子: 2333
注册时间: 2018年 3月 04日 14:24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8

帖子 chunk999 » 2025年 10月 19日 10:54

同治四年,西历1865年,京师宣武门外,英国人杜兰德在此铺了一条半公里长的“展览铁路”。当小火车在铁轨上缓缓开动时,围观百姓皆“骇为妖物,举国若狂”,仿佛见到了妖怪一般。

最后还是步军统领衙门出面强拆,才把这个“妖怪”赶走

1835年,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高官,和世界同步地了解了铁路,那时候只有英国、美国、德国、比利时四个国家拥有铁路。到1840年,全世界的铁路总里程只有8000公里。然后短短20年后的1860年,世界各国修建的铁路已经超过了10万公里,中国的铁路还迟迟没有动静。

当权者对于铁路的抵触是不分保守派、洋务派的。他们觉得不能修铁路的三个理由是:第一“资敌”,修了铁路会方便洋人打过来;第二“病民”,就是修路会占用大量田地、拆迁房屋或坟墓,会给老百姓带来负担;第三“失业”,铁路的出现会冲击很多旧的行业,挑夫们会没有饭吃。总理衙门曾组织各省督抚大臣两次专门研究是否修铁路,参与者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国当时最开明的一批官员,结果两次讨论的结果都是全部反对。他们坚持把铁路当作洪水猛兽。

1865年英商在北京城外修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京郊铁路,长约0.5千米,试行小火车。当时北京人视之为怪物,慈禧令步军衙门拆卸,成为铁路史上一大笑料。1874英商在上海建造16公里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但是当时铁路被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第二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十年后,光绪二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与英国怡和商行合资,在上海和苏州之间修了一条14.5公里的吴淞铁路。

沿途百姓看到隆隆开近的火车,俱受惊吓,地方官绅也愤怒抨击,直呼江南大地“怪龙”横行。哭求朝廷赶快救民于水火,收了这条妖龙吧。

众议汹汹下,清廷只好与英美两国交涉,在赔了二十八万两白银后,才算把这条铁路收回来。然后,转眼就把铁路拆了个精光。

这条原本能成为让中国快速认识进步科技,实现民族意识觉醒的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只运营了三个多月。

1881年,李鸿章为首开始搞起洋务运动,想要加强大清海军和各种科学技术。而当时的战舰都是蒸汽动力的,需要燃烧大量的煤,李鸿章就派人去探矿,最后在开平找到了煤矿。

为了运煤矿,他动了修铁路的心思,而且还把此前从吴淞铁路拆下来铁轨废物利用,运过来直接铺上。就这样,中国的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唐胥铁路终于通车了。

之后,李鸿章还开办了开平铁路公司,扩建唐胥铁路,从唐山到天津连成一线,名为唐津铁路。

李鸿章的开平铁路公司确实给晚清带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和让国人对先进技术认知的进一步觉醒,但这一切早已已经为时已晚。

当时晚清的铁路应用不仅比西方国家迟了足足大半个世纪,这背后所代表的科技知识和意识觉醒,差距之大,已经天壤之别。

1896年,沙俄逼迫清廷修中东铁路。那场工程十分浩大,带来了巨大人流,硬生生创造出哈尔滨这个城市的雏形。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运营,这是列强通过修建铁路攫取中国资源的标志。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在签下《辛丑条约》后,慈禧老佛爷才乘坐火车从陕西回到北京,并假惺惺地说要去拜清西陵,以求祖宗宽恕。因为路途太远不想折腾,于是任命袁世凯修一条直达的铁路,对外宣称是“体恤民情,节省沿途供应”。

袁世凯找到了一个人,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詹天佑——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担任总工程师,很快就修出了新易铁路。

曾经害怕铁路会损坏龙脉的慈禧,就这样坐着火车到了皇陵祭祖,并对这条铁路很满意,觉得又快又稳,还把车上所有的御用品,都奖励给了詹天佑,还赏了驾驶员一件黄马褂。

此后,慈禧也开始支持修铁路了。

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运营的铁路。
正宗古法纯手工CPU、GPU

chunk999
帖子: 2333
注册时间: 2018年 3月 04日 14:24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79

帖子 chunk999 » 2025年 10月 19日 11:01

随着铁路在经济和国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相信,中国的发展需要铁路。此后清政府相继设立铁路总公司、邮传部等机构,规划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并屈从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路权的压力,分别与各国签订大量铁路借款合同。至1911年,全国共筑铁路干线和支线约9292千米,其中外国直接占有的3718千米。铁路主干支线主要有东北京奉(关外段)、滨绥、长滨、长大、安奉等线,北方京奉(关内段)、京汉、京张、津浦、胶济、正太、汴洛等线,华东沪宁、沪杭等线,华南株萍、潮汕、广九等线,西南仅有滇越线(滇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国民政府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交通部,主管全国路政。1912年,孙中山提出十年的内筑路10万千米的设想。孙中山先生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曾受袁世凯命全权筹划全国的铁路建设,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著《实业计划》一书,阐明中国振兴实业、发展交通的远景。

1915年,北洋政府在取缔清末设立的绝大多数省级商办铁路公司后,将11550千米铁路建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和经费。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各帝国自顾不暇,大多铁路无法付诸实施。只有比利时继续将陇海铁路自开封和洛阳向东西两个方向展伸。英国建成了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

而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无力东顾时机时机,猖狂掠夺,妄图独霸中国铁路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日本在中国共修建铁路4264公里,其中东北占52.7%,华北、华中等占47.3%。主要干支线有:四平街经郑家屯至洮南、洮南至三间房、郑家屯至通辽、长春至敦化、元宝山至图们江、金县至城子疃、奉天至海龙、大虎山至通辽、锦州至朝阳等。另外还有京绥铁路(即今京包铁路)张家口至包头段、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南浔铁路的德安至南昌段、台儿庄至枣庄、碧色寨至个旧段等。

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十六年间,新筑成的铁路有4000多公里,平均每年250多公里。截止1927年,全国铁路总里程12677公里。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37年)
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接管了北洋政府的国有铁路,于1928年设铁道部。制订了大规模修建铁路的计划,但因连年内战,又缺乏资金,修建铁路很少。1927-1931年,东北地区形势比较稳定,修建的铁路较多。主要有滨北铁路的绥化至海伦段、沈吉铁路的吉林至海龙段、齐北铁路的齐齐哈尔至依安段、白阿铁路的白城子至怀远段等,总长823公里,占这一时期修建铁路总长的87.4%。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铁路全部沦入日本之手。1932—1937年,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4258千米。主要有:敦化至图们、朝阳川至开山屯、拉法至滨江、图们至佳木斯、佳木斯至福利屯、长春至洮南、锦州至古北口、叶柏寿至赤峰、宁年(今富裕)至拉哈、拉哈经墨尔根(今嫩江)至神武屯、北安至黑河、林口经密山至虎头、新兴至东宁、白城至杜鲁尔等铁路。日本占据东北期间修建的这些铁路,大部分已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被拆除。1933年占领热河后,将北宁铁路锦州至朝阳支线延至承德。

1927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修建的重要铁路有: (1)粤汉铁路株洲至韶关段456千米,1936年9月1日通车。(2)浙赣铁路自1929年动工,至1937年9月分别完成杭州兰溪段、金华玉山段、玉山南昌段、南昌萍乡段,全长903千米。1937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落成。(3)陇海铁路灵宝至宝鸡段、大浦至连云港段,共计408千米,于1936年12月完工。(4)同蒲铁路由大同至风陵渡,全长800千米,于1937年6月竣工。(5)江南铁路由南京至孙家埠,全长193千米,1936年2月完工。(6)京赣铁路由宣城至贵溪,全长480千米,由于抗战爆发仅完成210千米。(7)淮南铁路由田家庵至裕溪口,全长216千米,于1935年竣工。(8)苏嘉铁路全长74千米,1936年7月完成。(9)沪杭甬铁路闲口至百官段77千米,1937年11月通车。

1931年,全国国有铁路13960千米,其中约40%在东北。“九•一八”事变后全部沦入日本之手。1932—1937年,关内修筑铁路3543千米,而日本在东北修筑4258千米,因而1937年全国铁路21761千米中,东北占了45%,南京政府所控制的只有11425千米,占总数52.5%,其余为英、法资本控制。铁路交通较之北洋时期已有较大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华北、华东、华南占领区,为了扩大侵略及经济掠夺的需要,拆除了一些旧线,修建了一些新线。主要有:北京至古北口、叶柏寿至赤峰支线、义县至新立屯和新立屯至新民两线、拉法至哈尔滨铁路、长春至洮南、白城子至杜鲁尔铁路、石家庄至德州、水家湖至蚌埠、海南岛八所至石碌、三亚至岭头两段窄轨铁路等,此外还完成了同蒲铁路北段的未完工程。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为了战时后方供应的需要,以及谋求打通连接越南、缅甸的国际通道,先后在西南、西北地区修了湘桂、黔桂、叙昆、滇缅、綦江等铁路。陇海铁路的宝鸡至天水段、天水至兰州段,以及成渝、湘黔等铁路也继续施工。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全国的通车路线约有24400千米。

从1911到1949年9月,民国时期共建成铁路17100公里。连同清政府时期,中国大陆共有铁路干支线26200公里。
正宗古法纯手工CPU、GPU

chunk999
帖子: 2333
注册时间: 2018年 3月 04日 14:24

Re: 2025开个新帖吧。

#780

帖子 chunk999 » 2025年 10月 19日 11:15

1845年英国人J.C.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的柯拜船舶厂,是中国领土上出现最早的一家外资机械厂。
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英、美商人纷纷在东南沿海设立船舶修造厂。
至19世纪60年代末,外商在广州、上海、厦门、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厂已达22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9 000人。
外商在中国经营的机械工业除船舶修造厂外,还有铁路车辆修理厂。
1880年英国人在唐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铁路车辆修理厂。
据1908年统计,外资经营的34个主要机器厂中,船舶修造厂28个,铁路车辆工厂3个。这些工厂中由英商经营的占2/3。
20世纪初,日本在东北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办了一批机械工厂。至20年代,已有规模较大的铁路、造船、矿山机器等机械制造厂20多家。
1919年美商在上海建立专为装配机器的慎昌工厂(上海锅炉厂前身)。美商对中国主要输出机器设备,其份额长期占中国进口机器设备总额的1/5~1/4,所办机器厂较少。
清政府设立的军工厂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机械厂。
1863年他又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筹备建立规模较大的近代机械工业企业。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和各省督抚先后开办了大大小小的军事工厂20多个,其中重点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等所办的4个厂。

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6月8日建局。拥有机器厂、枪厂、火药厂、炮弹厂、水雷厂、铸铜铁厂、熟铁厂、炼钢厂等13个工厂和一个工程处,职工达3 500余人。拥有各种机床662台,还附有广方言馆、工艺学堂、翻译馆等,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也是中国自办近代工业的开端(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
它制造出中国的第一艘近代兵船(“恬吉”号),炼出中国第一炉钢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机械工业制造学校,并最早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1917年用1万美元引进美人高伦发明的5马力以上汽油机制造技术)。

②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建立,1869年开始生产,拥有16个工厂、3座船台,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专业船舶制造厂。
1881年生产的3艘2 400马力、排水量2 200吨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装配制造的最大军舰。
至清末共装配建造兵船40艘,占同期国内自制兵船(58艘)的70%。

1871年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冶炼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轴,建成中国机械工业最早的铸锻车间。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北洋军阀继续扩建、新建了一批军工厂。
如1913年前后,北洋政府在北京南苑设飞机修造厂,是中国最早的飞机厂
清末和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1913年统计,共有军工企业23个,拥有工人26 500人,资本1.26亿元(银元)。

民族资本经营的民用机器厂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的洋务活动逐渐扩展到开办矿务、轮船、电报、铁路等部门,民族资本办的轻工业也有所发展。与此相适应,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民用机械工业开始兴起。
1866年设立的上海发昌钢铁机器厂,是中国民族资本家开办的第一家机械厂(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厂兼并)。同时期开办的还有广州的陈联泰机器厂、上海的甘章船厂等。
1880年前后,上海的建昌钢铁机器厂、均昌机器厂、广德昌机器造船厂、公茂机器厂,广州的均和安机器厂等相继开办,这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最早一批机械厂。这些厂开办时一般为手工打铁作坊,以后才逐步采用机器生产。
1872年开办的汉阳荣华昌翻砂厂及1890年开办的上海顺昌翻砂厂,是中国最初的专业铸造厂。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法令。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工业有一定的发展。1913年与1895年比较,民用机械工业的职工人数由4 457人增至18 450人。
有名的汉口周恒顺机器厂(1895,武汉汽轮机厂前身)、上海求新机器轮船厂(1902)、上海大隆机器厂(1902)、汉口扬子机器厂(1907),都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力东顾,进口机械设备减少。
1915~1924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机械工业的黄金时代。如上海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厂,由1914年的91家增加到1924年的284家。但这些靠民族资本发展起来的机械厂,基本上都是小厂。
据1920年对上海114家民族资本机械厂的统计,平均每厂只有机床5.9台,工人25人,并有30%的工厂不用动力。机械产品生产 

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制造军火和民用机械产品。如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5年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机器轮船“黄鹄”号(船体由清末有名的科学家华蘅芳、徐寿等人设计,时速6海里)。
江南制造局1868年8月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排水量为600吨的近代兵船“恬吉”号(392马力,后改名“惠吉”号),并于1867~1876年间,为装备自己而制造了车床、刨床、钻床、铣齿机、锯床、卷板机、蒸汽锤、夹板锤等多种设备。胥各庄修车厂1881年造出中国第一台0–3–0型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

这个时期主要行业主产的重点产品有舰船,动力机、机床、农产品加工机械、轻工纺织机械、通用机械和兵器等。如动力机械,
191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了为万吨远洋运输舰配套的3 430马力和3 668马力蒸汽机。
1908年广州均和安机器厂仿制了单缸卧式低速8马力煤油机,这是中国最早的内燃机产品。
1909年上海求新机器轮船厂制造了5马力煤气机,
1910年制造了4~6马力煤油机和25马力煤油、煤气双燃料发动机。
1913年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制造了中国第1台烧球式40马力柴油机。
1924年上海新祥机器厂首先仿制成16马力、21马力等5种规格低速重型柴油机。
又如机床,除江南制造局等自产自用的机床外,1915年上海荣昌泰机器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车床(4英尺脚踏车床,仿英国产品制造),这个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制造车床的专业厂。
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3号万能铣,1926年上海丰泰机器厂和上海福昌祥机器厂分别制造出1号、2号万能铣。近代机械工业从发展到衰退 
包括以下内容: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机械工业 从1927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全国范围兴起的抵制外货高潮推动下,机械工业也有过局部的、短暂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在上海筹建中央机器厂(后因抗战爆发而停顿);1936年在湘潭开始筹建中央电工器材厂(因抗战爆发迁昆明)。兵工系统重点扩建了南京、汉阳等兵工厂。
航空委员会于1934年在杭州建设了中央飞机制造厂,1936年在南昌建立制造轰炸机的飞机厂。
到七七事变前,中国机械工业已有一定数量具备修造能力的工厂。
在民用机器制造方面,主要有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学公司机器厂和大隆、环球、周恒顺、新民等机器厂,但基础薄弱,装备落后,大多数厂只有普通的车、刨、钻床,有铣床、磨床的很少,基本上没有精密的计量、测量仪器。包括军工厂在内,当时全国有铸钢能力的只有9个厂,共拥有电弧炼钢炉12座,容量13.65吨,最大的为2吨。
技术力量也很弱,除国营厂外,民营机械厂只有上海的大隆、新中、新民,济南的陆大,汉阳的周恒顺,重庆的华兴等少数机械厂有工程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目的在中国大量设立机械厂。据不完全资料统计,
至1938年止,除满洲飞机制造厂等直接生产军工产品的工厂外,在中国新设200多个机械厂,其中设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地的有180多个。
抗日战争时期的机械工业 抗战初期,沿海和一些省市的机械工业在敌人炮火直接破坏和匆忙内迁中遭到巨大损失。
如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之初,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厂有570家,八一三战争爆发后,除内迁66家外直接毁于炮火的有360家。
抗战时期的机械工业以从沿海战区内迁的企业为主体。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工厂,至1941年底内迁230家,复工者198家,规模较大的有重庆的周恒顺机器厂、顺昌铁工厂、新民机器厂、民生机器厂、中国机器厂,五通桥的永利化学公司机器厂,广西的纺织机械厂,湖南的新中工程公司等。
内迁的国营机械厂主要有兵工署所属设于昆明、重庆、泸州、桐梓、万县的10多个兵工厂;
航空委员会的第一、第二、第三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厂;还有交通部门的铁路工厂、汽车修配厂、通信器材厂等。这些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历经种种困难,元气大伤。
在这个时期,重庆国民政府也新建了一批机械厂,大多数设在昆明、重庆。
如资源委员会于1938年在昆明设立的中央机器厂;交通部1938年在重庆设立的中央汽车配件厂;农林部设立的中国农业机械公司重庆厂等。
同时,由于国际运输断绝,进口锐减,加以战争需要,促使机械工业有一定发展。
1943年,大后方除有近百家军工厂外,共有民用机械工厂1 477家,工人69 508人。
机械工业成为全国三大工业部门(纺织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之一,工厂数、资金和工人数分别占工业总数的28.05%、22.73%和19.33%。
这一时期,各主要企业生产的重点产品在动力机械方面有:
恒顺机器厂的120马力和180马力船用蒸汽机;
新中工程公司的65马力、1 800转/分的四缸柴油机;
中央机器厂的250马力、600转/分的煤气发电机组;
上海机器厂的小型水轮机等。
在交通机械方面有: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桐油汽车;
新中工程公司的煤气车;
交通部汽车配件厂的汽车齿轮等。
在轻纺机械方面有中央机器厂、经纬纺织机械厂及广西纺织机械厂的大型纺织机械。在机床和工具方面有中央机器厂、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厂的车床、铣床、磨床和铣刀。
在试验仪器方面有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厂的油类、纤维、纺织、金属等试验仪器。

在军火方面有兵工署各厂的150毫米迫击炮、中正式79步枪等制式兵器等。

此外,还有航空器材方面的产品。1941年,大后方的机械工业共生产机床2 615台、交流电动机22 000千瓦、变压器16 000千伏安、内燃机3 900马力、蒸汽机4 500马力。

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的机械工业 这个时期,中国机械工业走向衰退。

东北地区是日本军阀策划建立的战略后方基地,当时机械工业已初具规模。由于日军投降时的破坏和苏军的设备拆迁,东北地区的机械工业遭到严重损失
国民党政府在上海接收了160多家日伪控制的机械厂,其中规模最大的原英、美、法商经营的机器厂如英联、马勒、求新等造船厂交还外商,原属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机器厂如大隆、振隆等也发还原主。有7家日伪经营的机器厂被改组为官僚资本机器厂,剩下的小厂全部停工,由上海“敌伪产业处理局”拍卖,但是这时的机械工业,由于市场萧条,竟无人投标。
1948年上海市约有机械厂1 200家,然而全部开工的只有10%,半停产的超过80%,停业的5%。
开工和半开工的也主要是承担修配任务。

苏区和解放区的机械工业 1927年秋收起义后,在井冈山、湘鄂赣、鄂豫皖、闽北、闽西、海南岛、陕西等各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兵器修械所(组)、地雷厂等。
1931年10月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镇建立中央苏区兵工厂,二方面军在湖南永顺建立兵工厂,
1932年四方面军在四川道江建立兵工厂。

红军到达陕北后,最早是1935年在瓦窑堡组建红色兵工厂,主要从事军械修理。
以后逐步扩充,从修配枪炮逐步发展到制造枪炮,
1939年4月制造了边区第一支步枪,
1943年生产了边区第一门炮。
各个解放区均建立了大小不等的一系列兵工厂。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各根据地每个工厂拥有工人100人、设备10台以上,有固定厂房的兵工厂50余个,职工共3万余人。
正宗古法纯手工CPU、GPU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