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程序员12年寻币失败:9亿美元比特币永埋垃圾场

核心事件
英国程序员詹姆斯·霍威尔(James Howells)于2009年用个人笔记本挖矿获得8000枚比特币(当时价值不足10英镑),后将硬盘闲置。2013年清理书房时,他误将硬盘装入黑色垃圾袋,由女友丢弃至纽波特市垃圾填埋场。数月后比特币价格暴涨(1枚≈175美元),他想起硬盘价值140万美元,但为时已晚。

12年寻币失败全记录
政府持续拒绝(2014-2024)
环保风险:垃圾场占地15个足球场,挖掘会释放有毒气体,市议会以“污染风险高、结构复杂”为由多次拒绝申请。
成本与可行性:詹姆斯曾提出分层挖掘、机器人搜寻(预算1100万英镑),并承诺挖到后捐25%给市民(人均175英镑)。政府质疑:“若硬盘损坏或无法定位,费用谁担?。
法律诉讼败诉(2025年):起诉市政府索赔4亿英镑,法院以“无胜诉可能”驳回,并判他支付十几万英镑诉讼费。市政府宣布2026年永久封闭垃圾场。
个人代价
妻离子散:女友哈菲娜因他长期执念于寻币,2017年带三个孩子离开。詹姆斯承认:“潜意识里我怪她,若硬盘未丢,我们或许仍在游艇上生活。”哈菲娜则回应:“丢垃圾是他让我做的,我厌倦了谈论此事。。
失业与心理崩溃:2017年比特币涨至2万美元/枚(硬盘价值1.6亿美元)时,他失业并陷入心魔,“找回比特币”成人生唯一目标。

最终转向:放弃挖掘的“曲线救国”
拍摄纪录片:2025年5月签约美国公司,将12年寻币历程拍成纪录片,从挖矿到法律纠纷。
发行虚拟代币:创建Ceiniog Coin(INI),总量8000亿枚,对应硬盘中8000枚比特币所有权。购买代币即拥有“垃圾山宝藏”的份额,尽管硬盘大概率无法挖出。

比特币的致命弱点
私钥即一切:硬盘丢失意味着私钥消失,去中心化特性使其无法像银行卡挂失找回。NASA数据恢复公司曾称“硬盘未碎可救回32KB文件”,但政府未给机会验证。
现实脆弱性:技术神话掩盖了物理载体的脆弱——一次清理杂物、一杯泼洒的柠檬水,足以让9亿美元财富化为电子废墟。

网友热议
“命里无时莫强求”()
“去中心化的‘优点’,成了普通人的致命伤”()
“若当年没扔,谁又能持有12年?”()

关键启示
虚拟财富的实体风险:比特币的安全高度依赖物理载体保管,远超传统金融工具的风险容错率。
执念的代价:12年追索消耗了家庭、事业与心理健康,最终以“数字赎买”告终,警示机遇成本远胜于沉没成本。
时代荒诞性:2009年“不值一杯柠檬水”的代码,2013年“百万美元垃圾”,2025年“9亿美元传说”——技术革写下个体命运的黑色寓言。